非物質文化遺產

盂蘭節

項目簡介:

盂蘭節的起源與漢譯《佛說盂蘭盆經》中的“目連救母”故事有關,由於故事所傳遞出報答親恩的孝道精神,與中國傳統的倫理綱常所主張的“孝悌為本”觀念契合,得以在民間廣泛傳播、流行。盂蘭節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華人族群中一直盛行不衰,並發展出各具宗教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節日活動,其祭祀活動的核心是通過向祖先或亡魂祭拜、施食,使幽魂得到安撫,藉以庇佑家宅平安。在本澳地區的華人社群,普遍認為農曆七月十四是盂蘭節正日,而農曆七月屬“鬼月”。

存續狀況:

盂蘭節是本澳華人傳統的節日,其習俗、祭祀儀式在華人社群中廣為流行,形式多樣,不單廟宇會舉行盂蘭醮會,每逢農曆七月,澳門各個街區隨處可見路邊祭祀活動,祭祀活動一般在入夜後進行,儀式包括上香點燭、供祭品、燒紙錢街衣、撒食撒錢等。此外,盂蘭習俗也發展出一些本地特色的文化和禁忌,例如:忌夜遊、不碰祭祀品、避免靠牆行走、身上掛鈴、不宜嫁娶、搬屋、動土等民間忌諱民俗。

重要價值:

盂蘭節作為澳門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其體現“孝悌為本”的家庭倫理觀念,以及對往生世界理解認知的宇宙觀,其富有地方特色的習俗行為,具有重要的本土民俗文化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