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定的不動產 (文物建築)

MM044-更館(沙梨頭)

地區位置: 澳門
被評定的不動產類別: 紀念物
位置: 麻子街52-54號

打更是中國古代普遍流行的一種夜間報時方式,兼具有消防、治安之功能,而打更費用則向商戶、居民籌集收取。沙梨頭村是澳門主要的華人古村落之一,昔日設置有閘門和更館團練[1],為居民商戶提供夜間報時和警示治安的服務,一直沿襲承傳。現存更館(沙梨頭)最久遠的照片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一幅沙梨頭土地廟及前地的歷史照片,右側為更館,據口述資料顯示[2],更館(沙梨頭)延續至六十年代仍由一名更夫與其家人居住,及至七十年代更練制度沒落後闢作其他用途。2010年,更館(沙梨頭)開始籌設作為本澳打更歷史文化的展示館,展示此具特色的傳統行業歷史。2015年,完成修復及展覽籌備工作,並正式對外開放參觀。

打更報時是華人社群承襲已久的傳統行業,體現昔日華人社區居民守望相助、服務社群的民間傳統價值,更館(沙梨頭)是本澳僅存的更館建築,見證打更行業的興衰和昔日華人社群生活方式的轉變。

根據口述資料,更館(沙梨頭)建築的使用範圍包括單開間平房、天井、石室及水巷,建築形制為傳統廣府民居,整組建築群呈階梯式逐級而降,充分體現該區建築與環境相結合的建築特點,並與相鄰的沙梨頭土地廟共同形成了白鴿巢山腳獨特的景觀,延續了昔日沙梨頭的古村落風貌。更館(沙梨頭)建築立面裝飾有“更館”二字的灰塑,而室內牆身則繪有寓意富貴平安和具嶺南特色的多幅壁畫,具傳統中國廣府式民居建築風格。


[1]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2003年,146-147頁。

[2] 鐘文先生訪談記錄,2014年,於沙梨頭更館接受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沙梨頭更館今昔”之口述訪談。(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