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前瞻性規劃 平衡發展衝突
郭旃:澳世遺保護可成典例
![]() |
郭 旃 |
文化局主辦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昨舉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郭旃在專題講座上表示,喜聞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法案大綱正向公衆諮詢,特區政府早前公佈世遺緩衝區前瞻性規劃,顯見當局着力保護世遺。“澳門歷史城區”為全球獨一無二,待平衡世遺保護與城市規劃,有望成為典例,供全國以至世界各地參考。
專家講解世遺意義
研討會昨日下午五時假旅遊活動中心二樓演講廳舉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郭旃、身兼副主任的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呂舟來澳主講,文化局長何麗鑽、副局長陳澤成、文化財產廳長張鵲橋及多名各界人士與會。郭旃作專題演講,首先介紹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目的與意義。他說,與“澳門歷史城區”一樣,申報世遺是深層次、大範圍、跨時代的大環保理念與實踐,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可改善和保障人類生活環境和品質,寄託和延續愛家鄉、敬先祖的親情;能增強自豪感、自信心和新的創造力;由衷地尊重、科學地保存、生動地借鑑、愉悅地欣賞人類傑出的創造和大自然的造化;帶動旅遊及其他相關產業的持久發展;增進區內外、國內外的交流、了解、理解與和諧;造福當代,更能惠及子孫。保護世遺的根本意義,就是可持續地服務於世世代代的全球人類。
![]() |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昨舉行 |
時至今日,包括“澳門歷史城區”在內,全球已有八百五十一項世界遺產,分佈於一百四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必須是全球突出、具有普世價值。郭旃說,國家一九八五年簽署《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一九八七年擁有第一批世界遺產,至今擁有世遺數目最多的國家前三名依次為意大利、西班牙及中國,神州大地現有卅五處世界遺產,遺憾的是香港及台灣還沒有世遺項目,顯見澳門列入世遺得來不易。
明確居民景觀要素
針對“澳門歷史城區”當前的緩衝區保護現狀,郭旃認為應結合澳門的整體城市規劃,從遺產保護規劃角度,協調分析澳門歷史城區的景觀保護與城市規劃管理。有必要調查全體居民意向,明確本地人心目中的景觀要素及理想的表現形式。
陳同濱指出,“整體保護”世遺,就是全面保護遺產價值的承載體。在考古遺址和高強度發展的歷史城區中,遺產價值載體的保護表現為土地利用功能的嚴格控制和統籌協調工作,特別是協調因土地問題產生的遺產地居民經濟社會發展。謀求文化遺產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可持續價值,已成為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十分突出的問題。她建議澳門可仿效內地統籌重大遺產保護與地方的生態、土地等資源的綜合保護與利用,統籌重大遺產保護與地方城市的發展目標。
![]() |
保護世遺與旅遊發展須平衡 |
認同澳門歷史價值
呂舟談到世遺保護趨勢時,從亞洲遺產保護管理學會的建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奬的設立、麗江模式、惠安草案,以至國家有關部門與澳門旅遊學院合作的遺產管理培訓等方面,闡述了亞太地區保遺情況,亦針對澳門世遺提出有關建議。
郭旃總結發言時稱,很多曾到訪澳門的海內外文物專家學者,一致贊同澳門有賭場外,原來也有不少中西古舊建築,並可列入世遺。博彩旅遊業雖蓬勃發展,但不能否定日後或會被其他產業取替,世界文化遺產卻有着永恆的價值,有必要全力保護,直至千秋萬代。
刊登日期:2008 年4月24日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