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東莞發現曇石山文化晚期陶壺

2007/09/28

近期,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對惠(東)常(平)高速公路東莞段進行了文物調查、勘探,在謝崗鎮大龍、大厚2個管理區不足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發現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共9處,並對一座土坑墓進行了清理。墓葬位於東莞市謝崗鎮大龍管理區榕樹嶺,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長2.3、寬0.6米,方向75°,填土為灰紫相雜風化基岩土,隨葬器物2個,放置於墓坑中部偏東位置,其中一個為直口扁腹矮圈足壺(見圖),完整,夾細砂,灰褐色,飾間斷條紋,底下墊一卵石;另一個為黑色夾砂釜,出土時已破碎。從採集陶片、石器和出土遺物判斷,榕樹嶺是距今約3500年前商時期較早階段的墓地。

出土陶壺,經過初步比較,與省內已發現的同類器物有一定差異,但與福建曇石山文化晚期同類器十分接近。這個現象值得重視。在嶺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一種直口鼓腹矮圈足罐,目前已在東莞圓洲、珠海寶鏡灣、香港湧浪和曲江石峽等遺址發現,並且,這種器形的演變規律是頸部逐步加長,圈足逐步加高,到商時期則發展演變為壺,到浮濱文化時期,直口再演變為喇叭口。由此看來,這種文化因素可能起源於珠江三角洲,然後向粵東閩南及粵北傳播。(馮孟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