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街頭麵檔結合文化商機

2007/09/28

        街頭小食對澳門人來說絕不陌生,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在歷史建築內吃東西。如果大家想一嘗在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內用餐,不妨到新馬路旁的德隆新街,街上有一家開在古建築物內的麵檔,店主希望利用地理與文物優勢振興食店生意。

苦捱多年鹹魚翻生

        新馬路一帶向來是遊客必到之地,遊客來澳除了飮飮食食及娛樂外,部分遊客亦喜歡參觀博物館,以深入認識澳門的中西文化。政府現時正大力推動舊區重整,希望將文物與經濟相結合,藉回復舊區昔日光輝,活躍舊區商業活動,舊區商戶亦都寄望生意能“鹹魚翻生”。

        上述提及的古建築物為一“更樓”,過去用作供奉“土地公”,內裏更住有幾戶人家,後來租給馮老先生經營麵檔。位於“更樓”內的麵檔,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除了位於遊客區,更有望藉文物優勢及舊區重整,令生意重拾昔日光景。

        麵檔已有六十年歷史,一直位處“更樓”之內,主要做街坊生意。接手麵檔近二十年的馮檔主指出,當年本澳飮食業經營以小販檔為主,食物類型及款式很少,由於沒有茶餐廳及快餐店的競爭,麵檔生意相當暢旺。隨着時代轉變,各類飮食店越開越多,競爭不斷增加,生意已大不如前。他慨嘆,現時收入僅夠餬口。

環境美化引來遊客

        雖然生意普通,但因舖租昂貴,一直沒有考慮上舖,想不到迎來了旅遊發展的黃金時期,“冷手執個熱煎堆”,他說現時是難得的機遇,相信文化與經濟結合的新模式,是該店的一大出路,前景令人樂觀。

        因有歷史文物作背景,現時該麵檔除了街坊客外,亦很受港客歡迎。不少遊客說,光顧麵檔好像回到過去,相當有趣。享用地道美食之餘,又可欣賞本澳的歷史建築,是一大特色。現時每逢周末及假期,麵檔均有大量港客幫襯,約佔生意四成。

        近日,政府在麵檔外進行美化工程,鋪設“石仔路”,希望將該地段改成休憩區,好讓遊客有個可坐下來休息的地方。馮老先生對政府將文物與經濟結合的做法相當認同,認為文化會館是一個好例子。他希望隨着政府舊區重整政策逐步落實,麵檔生意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