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中華文明探源取得新進展

2007/09/28

本報訊 新華社記者桂娟報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巍在接受採訪時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取得豐碩成果,西元前2500—前1500年的1000年間,即中國歷史上的堯舜時代至夏商之際的社會輪廓和框架有望被初步勾畫出來。

他表示,在此基礎上,“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全面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探討前4000—前770年間即仰紹文化中期至西周末年的文明面貌,空間上涵蓋長江上、中、下游地區、黃河上、中、下游地區和北方地區。

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自成序列,前後發展連綿不斷,並且率先建立國家,進入文明時代,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地區。王巍說,去年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著重探討前2500—前1500年中原地區文明形態研究,圍繞這1000年間考古學文化的譜系和精確測年、環境變遷及其與早期文明的關係、生産技術的考察、中心性聚落(城邑)所反映的社會組織結構等5個課題,運用多學科結合探討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態。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河南新密新砦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大師姑遺址等6處遺址被確定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重點發掘、研究的中心性聚落。近年來,圍繞遺址的範圍、年代,城址的修建、使用、廢棄以及城內佈局等,這6處中心性聚落的考古與發掘均取得重要進展。

西坡遺址揭露出來的特大規模的遺址、高等級的建築、風格獨特的陶器以及玉器隨葬等,顯示了社會結構的複雜化,表明中原地區的史前社會結構很可能從仰紹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意義深遠的複雜化傾向。

陶寺遺址早中期城址以及城內貴族居住區、宮殿區、祭祀區、倉儲區等的發現,為瞭解城址規模、佈局和建築設施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依據,尤其是與天文觀測有關的大型特殊建築——中國最早觀象臺以及扁壺上朱書陶文等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新砦城址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全面揭露表明,其規模之大居同時期同類建築之首,它的發現對於探索新砦遺址中心區的建築佈局、判定新砦遺址的性質、研究華夏文明的起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王城崗遺址新發現城址面積在30萬平方米左右,是目前在河南境內最大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城址,與其共存的還有祭祀坑、玉琮和白陶器等重要遺存,極有可能是“禹都陽城”。而大師姑遺址發現二里頭文化中晚期城址,同時在城址內還發現有早商大型環壕和豐富的早商文化遺存。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發現了宮城、縱橫交錯的數條城市幹道及道路上的車轍、具有明確的中軸線規劃的成組的大型夯土基址、成排的隨葬品、豐富的貴族墓、綠松石器製造作坊以及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等遺存。這些考古成果,為人們研究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國早期城市與宮室制度、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等課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005年11月30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