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澳門歷史城區過四關入世遺

2007/09/28

        “澳門歷史城區”昨起列入世遺名錄。本澳提出的項目因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其中四項標準,且屬眞實性歷史建築,綜合體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東西方建築藝術,成功通過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考驗”。

建築符合不朽藝術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祇要符合《世界遺產名錄》六項標準前五項的其中一項即可,最後一項不能單獨發揮“作用”,需要上述其中一項支持。具體而言,“澳門歷史城區”展現了中國和西方不同國家在空間結構概念、建築風格、美學觀念、工匠手藝和技術的交融。城市空間建設上,“澳門歷史城區”是在葡葡牙式海港城市架構上自然發展成的有機體;建築風格體現在區內大量西式建築,包含了文藝復興以後大部分的歐洲建築形式,數量繁多且風格多樣化的宗敎建築,除具備西方不同敎派的建築特色外,又相應糅合印度、日本及中國沿海地方的建築特色,建築方面則蘊含了各籍人士的“生活記憶”。

        歷史上,過去有許多“中國之最”的西式建築,單以大炮臺為代表,包括東望洋炮臺在內的西式炮臺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炮臺群;技術發展層面,澳門現時所用的建築修復材料、工匠手藝,直接反映了建築文化的多元互融。可以理解,澳門是品類最全、建築質量與藝術水平較高的東方城市,以上符合列入世遺第二項“在建築學或工程技術、不朽的藝術作品,城鎭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反映某一時期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圈內人類價値觀相互交流的展示品”的標準。

 

宗敎建築懷緬輝煌

        因應歷史關係,澳門自十六世紀中葉以後,一直是天主敎傳敎士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傳敎的基地,縱觀今天的聖奧斯定敎堂、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大炮臺乃至保存完整的聖若瑟修院,可讓人懷緬天主敎耶穌會昔日在中國傳敎事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事跡;澳門作為十五世紀以來中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對外商業港口中,媽閣廟是最早向歐洲傳播媽祖文化的地方,此特徵符合第三項“某一文化傳統、某種現存或已消失的文明的獨特的或例外的見證”標準。

 

多元共存傑出範例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獨特反映,是中國歷史城市中極具特色的組合。觀乎澳門歷史建築群的空間分佈,是一個集合不同思想信仰、生活習慣的居民生活空間,媽閣廟與聖老楞佐堂相隔咫尺,葡人生活區的亞婆井前地旁座落着鄭家大屋,而華洋居民歡慶集會的議事亭前地毗鄰三街會館(關帝廟),中西兼融、相互尊重,符合第四項“展示人類一段(或數段)歷史進程,建築類型、建築群、技術的集合體或園林景觀的傑出範例”。

 

多個前地完整組合

        澳門面積不大,卻容納不同文化、宗敎及生活習俗,由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構成一組完整的空間組合,東西兼備、錯落有致,尤以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及營地街市三位一體組成的空間綜合體最為獨特,具明顯的南歐中世紀城市中心空間特徵,其南歐色彩更是亞洲城市中獨一無二的。本土更保留着昔日各自的傳統習俗,體現了第六項“與各種活動、活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的或確切的關連,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甄選準則。

        “澳門歷史城區”符合標準,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且充分反映歷史建築的眞實性、恆久性及普世價値,是本澳各界努力保護的成果,較之周邊的東方城市更顯得難能可貴。

(文章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