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孫家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展居世界前列

2007/09/28

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周瑋、周婷玉)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近年來全世界十分關注的新課題,文化部部長孫家正2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作為最早倡議和回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中國在這方面的工作進展走在世界前列。

孫家正介紹說,我國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係,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長足發展。

在立法工作方面,2004年8月,我國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目前已經列入2007年立法計劃,由全國人大、中宣部、文化部等多部門組成的立法工作領導小組,正在對法律草案進行進一步修改完善。各地也頒佈了一些地方性的保護法規,截至目前,雲南、貴州、福建、廣西以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蘇蘇州市等地已相繼頒佈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

在工作機制方面,我國從2003年起至今,先後建立了由文化部、財政部等有關部委參加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

從2005年6月底開始,文化部組織開展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評審、公示、審核工作。目前,國務院已經批准第一批國家名錄518項。

2006年2月12日至3月16日,文化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聯合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同時舉行了專場文藝晚會,廣泛宣傳了我國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針、政策,全面展示了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據不完全統計,參觀展覽的人數超過35萬人次。

為全面瞭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佈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文化部要求各地在原有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開展普查工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我國正在籌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和網站;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建設,文化部多次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討。

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0年動“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申報工作後,自2001年以來,我國的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成功入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