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為“申遺”洛陽科考大運河 涉及鄭汴兩市

2007/09/28

新華網河南頻道1月7日訊 大河報報導:(記者任雙玲)昨天,記者從洛陽市文物部門獲悉,國家文物局近日公佈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絲綢之路洛陽段和大運河洛陽段榜上有名。

據歷史學家介紹,中國的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吳國,一直建到隋朝,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總長2000多公里。這條南北大動脈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而元朝的大運河沒有經過洛陽,奠定了京杭大運河的基本走向和規模。此後洛陽與大運河的距離越來越遠。

2006年5月13日,2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及專家學者,對京杭大運河全面考察後認為,世界上最長的大運河,應該是隋朝開鑿的南北大運河,而非元代以後的京杭大運河。

國家文物局在廣泛聽取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在公佈《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時,以“大運河”而非“京杭大運河”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該專案為聯合申報專案,其申報區域除涉及如今京杭大運河流經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外,還涉及歷史上曾經流經的河南、安徽等省。我省的大運河申遺城市涉及洛陽、鄭州、開封。

目前,洛陽市文物局正在編寫《大運河(洛陽段)科研計畫》,擬加強對大運河洛陽段的考古發掘與研究。計畫提出,大運河洛陽段近期研究內容將首先圍繞人工水利設施展開,要將洛河上游隋唐時期的十八堰和“三陂”(上陽陂、月陂和積翠陂),洛河中段的斗門、漕渠和新潭,洛河下游的伊洛河口等7處遺跡以及北宋時期的洛陽遙堤遺址和新發現的水利設施遺址等,作為田野調查和發掘的工作重點;2007年,以漕渠、斗門、洛陽遙堤調查所得田野資料為主,重點鑽探和發掘有關碼頭、古代沉船以及與古代河運有關的其他遺跡;2008年,爭取將洛陽地區發現的遺跡與我省其他地方發現的運河遺跡實現接軌,擴大研究成果的影響。

洛陽市還將配套進行文物保護工程:對大運河洛陽段沿線文物遺址進行分析排隊,將與漕運有關的重要文物遺跡,如含嘉倉遺址、含嘉外倉遺址、洛口倉遺址、回洛倉遺址、子羅倉遺址、棧道、關隘、倉儲遺址等與大運河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結合大運河沿線文物保護等工程的實施,著手對天津橋等幾處文物遺跡進行保護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