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修好中式廟宇,做好文物保護

2007/09/28
【澳門日報消息】澳門是一座歷史名城,特點是中西文化交融,市內大量南歐風格建築,教堂、府第、廣場,隨處可見。同樣,佔本地人口九成多的中國人,幾百年來修建及保存大批中式廟宇、樓房,與西式建築互相輝映。前澳葡政府在八十年代修改文物政策後,把本地百餘座(群)建築物列入文物保護清單,使澳門成為名副其實的歷史小城。 前政府修復文物絕不手軟,大三巴牌坊二十多萬元,聖玫瑰堂千多萬元,剛修復完重開的聖若瑟修院,也用了八百萬。文化局文化財產廳長陳澤成昨日指出,過去政府著重修復西式教堂,原因是這些教堂多處於旅遊區,修復有助促進旅遊業。確實,從大三巴牌坊到議事亭前地的西式建築群,再上崗頂前地,這一條具濃厚歐陸式氣息的旅遊線,基本成為旅行團的指定動作。耗鉅資修復文物,不無價值,這亦 證明修復亦需規劃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前澳葡政府同樣花了二百多萬元分四次重修媽閣廟,也翻新不同規模的中式廟宇,月前修復後重開的蓮峰廟,就耗資過百萬,但總給居民"重西輕中"之感。陳澤成表示,澳門回歸後,文化局已積極修復多座中式廟宇,未來更會調查研究,把部分列入文物保護清單,使之得到更好保護,發揮其歷史藝術價值。 澳門的中式廟宇數量多分佈廣。澳門三大古剎(普濟禪院、媽閣廟和蓮峰廟)有四、五百年歷史。一些較小型如 仔關帝廟、天后宮、路環天后廟,甚至較少人認識的沙梨頭土地廟、水月宮等都有三百年歷史。論歷史價值,廟宇不比教堂遜色;藝術價值,是各自各精彩。 文化局未來的文物政策,是重視及重現中式廟宇的歷史藝術光輝,彌補前政府在這方面的不足,逐步與已修復的西式建築文物互相輝映,真正凸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政府在今年施政方針中強調文化與旅遊緊密結合,以文化帶動旅遊,以文物吸引遊客。澳門有豐厚文物的先天條件,是推廣旅遊的最大"籌碼",也是沖淡賭城形象的最佳元素。利用得好,可以提升歷史文化城市的層次,推動旅遊業,帶旺經濟。文化局在重視修復中式建築物的同時,還要有針對性的長遠規劃,進一步發掘現有文物資源,把分佈廣泛的廟宇規劃成旅遊點,回應各界增加旅遊點的訴求,也可延長遊客留澳消費。 前年在一個澳門都會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物中心主任杜斯狄指出,澳門須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爭取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內,推動發展優質旅遊。因此,未來的文物工作,將影響澳門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