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盂兰节

项目简介:

盂兰节的起源与汉译《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有关,由於故事所传递出报答亲恩的孝道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所主张的“孝悌为本”观念契合,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流行。盂兰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族群中一直盛行不衰,并发展出各具宗教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节日活动,其祭祀活动的核心是通过向祖先或亡魂祭拜、施食,使幽魂得到安抚,藉以庇佑家宅平安。在本澳地区的华人社群,普遍认为农历七月十四是盂兰节正日,而农历七月属“鬼月”。

存续状况:

盂兰节是本澳华人传统的节日,其习俗、祭祀仪式在华人社群中广为流行,形式多样,不单庙宇会举行盂兰醮会,每逢农历七月,澳门各个街区随处可见路边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一般在入夜後进行,仪式包括上香点烛、供祭品、烧纸钱街衣、撒食撒钱等。此外,盂兰习俗也发展出一些本地特色的文化和禁忌,例如:忌夜游、不碰祭祀品、避免靠墙行走、身上挂铃、不宜嫁娶、搬屋、动土等民间忌讳民俗。

重要价值:

盂兰节作为澳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澳门一脉相承的重要体现,其体现“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对往生世界理解认知的宇宙观,其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行为,具有重要的本土民俗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