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蛇年到來之際,富縣鄜州博物館新入庫了一合墓誌銘和一件銅鏡兩件唐代文物。其中的墓誌銘記載了墓主人的靈柩因“安史之亂”輾轉返鄉的過程。
出土的墓誌銘石牌,由墓誌和墓誌蓋兩部分組成,墓誌蓋呈盝形斜殺正方形,厚7釐米,上書篆字“大唐故杜府君墓誌銘”九字,周圍為線刻蓮花紋圖案。墓誌呈正方形,邊長為60釐米,厚10釐米,周圍為線刻纏枝蔓草花紋,看上去非常好看。
“這些文字非常精美,從內容看能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陳蘭局長指著石牌說,墓誌銘文有陰刻楷書608字,全志以界格線分開,書寫規範,刻工精細,結構嚴謹,安排巧妙。記載了杜府君的生平、為官情況及杜氏家族遷徙、官制、地望等情況,特別是記載墓主人在“安史之亂”爆發時期病故異鄉,其靈柩輾轉3個月才回到故鄉。
同時出土的銅鏡雖然綠鏽斑斑,但是正面的圖面清晰可見。該銅鏡呈現為圓形,橋形鈕,直徑9.3釐米。正面有桂花樹、嫦娥、玉兔和金蟾蜍,銅鏡圖案生動清晰。
“這個銅鏡從圖案來看是月宮銅鏡,在富縣農村能出現這樣的文物,非常罕見。”陳蘭局長最後說,從銅鏡和墓誌記載來看,墓主人壽終於“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數月,由於“逆胡搔擾,關河路斷”,靈柩從朔方郡運至洛交縣白水之原禮(今天富縣茶坊鎮後窪村)安葬,一路艱難行進,歷時三個月方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