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海崖聖母小堂(西望洋聖堂)

巍峨秀麗的西望洋山上,聳立著天主教的海崖聖母小堂(又名西望洋聖堂、主教山聖堂、卑拿聖堂)(葡語: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a Penha)。因澳門天主教區主教私邸曾座落於此,故此山又稱為主教山。海崖聖母小堂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尖塔式鐘樓、古典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教堂主體及前主教私邸建築。聖堂前空地立有一尊望向大海的大理石聖母像,沿石階而下有一路德聖母岩洞。相傳聖母曾在法國路德城的岩洞顯現,各地教會遂仿建岩洞供信徒祈禱。澳門西望洋山的路德聖母岩洞亦仿效法國路德岩洞的樣式,建築莊嚴且環境幽雅。

 

1620年,由澳門起航前往日本貿易的商船 “聖巴爾多祿茂”(S. Bartolomeu)號於途中恰遇颶風,船上的商人在危難之際向聖母祈求,並稱只要他們能生還,便會在澳門捐獻建造一座修院。最後船員及乘客安全返澳,而這批脫險的商人亦履行諾言,向奧斯定會捐獻,請他們代建並管理修院,海崖聖母小堂遂於1622年始建,並先後於1837及1935年重建。

 

自鮑理諾(João Paulino de Azevedo e Castro)主教開始,澳門教區的主教就選擇海崖聖母小堂左側的私邸作為他們的居所,這一傳統延續至高秉常(Arquimínio Rodrigues da Costa)主教遷出,這座建築作為主教住處的使命也隨之完成。2009年起,澳門教區邀請 “嚴規熙篤會” 隱修女來澳,並將海崖聖母小堂作為會院。

 

16至17世紀上半葉的澳門擔當著連結中日兩國之間貿易中轉港的角色。在中日兩國實行海禁的背景下,澳門成為唯一能與日本進行貿易的港口。澳門與日本長崎的貿易航線是葡萄牙人在亞洲商業貿易網絡中的重要一環,他們對此十分重視。在未有澳門總督以前,此航線的巡航首領是葡萄牙在華的代表。因此,海崖聖母小堂興建與海上絲綢之路中的中日貿易航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於每年5月13日舉行,藉此紀念1917年在葡萄牙花地瑪堂區發生的聖母顯現。出遊隊伍由玫瑰聖母堂出發,步行至西望洋聖堂進行聖體降福,沿途會誦念玫瑰經及唱聖詩,場面壯觀,為澳門富有特色的宗教慶典之一。

 

 

地址
鮑公馬路 (前往這裡)
開放資訊
上午10時至下午4時
評定資訊
被評定的不動產 — 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
更新於: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