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氹仔市政街市舊址又稱嘉模墟,位於氹仔施督憲政街與官也街的交界處,約創建於1879年[1],1886年經改建為今天的模樣[2]。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氹仔市政街市開始荒廢,隨着城市的發展,位於官也街與地堡街交匯處的新街市於1983年落成後,街市舊址開始用作放置雜物、倉庫等用途。2003年,民政總署開始對氹仔市政街市舊址進行改造工程,在原主體結構的基礎上,打造一座休閒廣場,同時,拆除其餘兩邊圍牆,開放整個場所作為廣場供公眾休憩之用,並以廣東話表述街市意義的“墟”字來命名,符合歷史上氹仔街坊的口頭俗稱的同時,又體現出街市與廣場概念的相互結合[3]。
嘉模墟(原氹仔市政街市舊址)以現存四坡頂亭式建築為中心,兩邊配單坡頂敞廊式建築,另外兩邊設矮圍牆和入口。雖然街市建築採用西式建築形制,但屋頂是典型的中式廣府建築瓦作,柱子模仿古典造型,但在柱式比例和構成與一般做法有差異,屋頂結構使用西方傳統的中柱式木桁架支承,檐口又有澳門不多見的雙層封檐板做法,其中內層封檐板的花瓣形剪邊具有東南亞和南亞建築的影子,其建築風格獨特,為氹仔舊城區的主要公共建築。
在大型的新式室內街市仍未廣泛興建以前,開放式的街市建築是澳門早期公共街市的原始面貌,而嘉模墟(原氹仔市政街市舊址)作為氹仔碩果僅存的早期公共街市之實物遺存,是本澳門公共街市歷史的重要見證。
[1] 歷史檔案,澳門檔案館,第MO/AH/AC/SA/01/00502號文件。
[2] 《澳門憲報》,1886年9月14日,第36號。
[3] 資料由民政總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