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期间台湾海峡曾是北方哺乳动物乐园

2007/09/28

        本报讯 “大约在1—3万年前,台湾海峡成陆期期间,曾经是北方哺乳动物的乐园,许多哺乳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这些动物为了躲避北方寒冷气候,一直往南迁徙到此,形成一个品种多样的特殊动物群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博物院考古队在对东山博物馆化石进行系统鉴定之後,做出这一结论。

        从4月5日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博物院组成的专家对东山博物馆馆藏的数百件从台湾海峡发现的古哺乳动物化石进行重新分类整理和系统的研究鉴定。经过持续一周的工作,考古专家在原有基础上又发现了8种动物化石。它们分别是︰古诺曼象、披毛犀、海象、轴鹿、鬣狗、马鹿、狼和羊的骨骼化石,其中海象化石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为研究台湾海峡地区海岸线的演变、古地理、气候和 古生态动物群的活动情况提供了实证资料。东山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陈立群说︰这次发现对於进一步了解史前时期两岸的动物往来,对研究史前时期东山陆桥上古人类的活动具有的重要意义。

        福建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范雪春介绍︰通过系统的鉴定,又发现了海象、剑齿象等,从过去大家都能够认识到的就是有12种动物化石,又增加了8种,总共种类达到20种。这些动物分别属於寒带、温带和热带动物,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台湾海峡就存在一个品种多样的动物群体。

        专家分析认为︰在1—3万年前末次冰期的时候,海水比现在下降了100多米,我国从渤海、黄海一直到东海大部分海洋形成了陆地,由於气候寒冷,很多动物由北方一直往南迁徙到台湾海峡地区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动物群体。此次所发现有一些披毛犀、猛玛象,就是北方,东北的动物群南下到达台湾海峡,这里成为它们的家园。

        东山陆桥发现的动物化石与台湾省发现的动物化石并无二致,即动物群落基本一致。它证明,在台湾海峡成陆期,大陆与台湾的动物群落曾经在东山陆桥活动且来往密切。

        同时,考古专家还在很多动物骨骼上面发现了人工刻、划的痕迹,这进一步说明了当时的台湾海峡就有古人类与这些动物共生共存。这个发现对於进一步了解史前时期,也就是台湾海峡成陆时期的动物群的面貌,以及它们当时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气候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所有动物化石遗存的大量被砍杀、烧烤、雕刻等痕迹,均系同时期古人类狩猎和制作武器或用具所为。”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做出的结论。

        关於东山陆桥一带存在的动物种类的鉴别,迄今为止有20种动物化石。据专家考证後认为,古时在东山陆桥活动的至少20种动物,现在已“过半数”绝种。特别令人考古专家兴趣的是,一种与剑齿象相似的动物化石,目前尚无法确定“身份”。专家说,东山陆桥动物化石,为研究史前时期台湾与大陆的地理变化、生态环境、气候以及闽台两岸动物来往、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不但具有考古和学术上的重要价值,更具有“大陆与台湾自古相连”的历史意义。(李适金)

相关链结——东山陆桥

        东山与台湾在“末次冰期1.8—1.6万年前,由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台湾海峡水平面随着欧亚美洲海平面大幅下降130多米而成为水深只有30—40米的浅海。期间,东山与澎湖台湾之间形成一条8—10米的‘成陆期通道’(即陆桥)”。因而,陆桥成为台湾和大陆之间古人类和动物迁徙和来往活动必经之道。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