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概述

 

  • “澳門歷史城區”的概念
    根據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第五條第十二項的定義:
    “澳門歷史城區”是指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且根據本法律的規定被評定為具重要文化價值的,由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建築群、場所,以及其緩衝區所組成的建築組群。



“澳門歷史城區”的範圍

  •  “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
    “澳門歷史城區” 的總面積為1.23平方公里,當中包括兩個組成部份:
    第一部份是由8個廣場空間、22處被評定的歷史建築,以及連接各廣場空間及歷史建築的街道所組成的核心區。8個廣場空間包括媽閣廟前地、阿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而22處被評定的歷史建築包括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

    第二部份則是核心區外圍的緩衝區,當中保存了城區特色的歷史風貌,包括特色的城市結構和空間佈局、街道風貌,以及許多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構築物。

    核心區與緩衝區共同構成完整的城區,承載着城區的特徵與價值。

 

  • “澳門歷史城區”的特徵
    澳門自十六世紀下半葉開始曾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之一,亦是19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貿易活動的興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多元文化在此地持續交流和融合,使澳門從原來的小漁村急速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城市,亦由此機遇而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文化最早、最多及最重要的地方。

    “澳門歷史城區”是昔日以葡萄牙人為主之外國人居住的舊城區,見證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對話,印證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及其開放與包容,以及中西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更難能可貴的是,“澳門歷史城區”仍是一個活的城區,時至今日依然保持及延續了大部份原有面貌和功能,當中既有見證着城區四百年發展演變的特色城市肌理,亦有體現中西文化共融以及人工環境與自然相結合而形成的街道風貌,而且,本地的獨特傳統和風俗習慣亦因城區而得以保存及延續,生生不息。“澳門歷史城區”不僅是澳門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更是人類文化的一份珍貴遺產。

 

  • “澳門歷史城區”的價值
    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因符合世界遺產遴選標準中的第iiiiiivvi項,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ii體現着某一時段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人類價值及其表現手法在建築學或技術領域,在不朽的藝術創造、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等方面發展進程中的相互交流與影響價值的重要交替;

    iii包含對一種文化傳統或依然存在或已經消失的文明的獨一無二或至少是不可多得的證明;

    iv是標示人類歷史某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某類建築物,或建築群體,或技術組合,或景觀的傑出例證;

    vi與重大事件或生活傳統、與思想或信仰、與具有突出的普遍重要性的藝術和文學作品直接或明顯相關。

    而世界遺產委員會亦對“澳門歷史城區”的普世價值作出了如下極高的評價:

一、“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
澳門歷史城區有着中國最古老的西式建築群,保存着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歐洲人聚居地及亞洲早期貿易港的面貌,並留存有大量獨具特色的民間建築,這些建築群植根在中國和歐洲、亞洲的文化土壤上,反映出東西方建築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展現了中國和東西方不同國家在空間結構概念、建築風格、美學觀念、工匠手藝和技術的交融。
 

二、“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
從十六世紀中葉以後,澳門一直是天主教傳教士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傳教的基地,耶穌會、聖奧斯定會、聖多明我會、聖方濟各會、遣使會等不同天主教修會都曾在澳門活動,存留着許多修院遺址,以及至今仍然運作的教堂群及修會會院。另外,十九世紀初傳入中國的基督新教,亦是以澳門作為傳教基地。可以說,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西方宗教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開拓歷史。

另一方面,自十五世紀以來,媽祖信仰一直在中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各個對外商業港口中香火不斷,且延續至今,歷史悠久,而澳門媽閣廟更是最早向歐洲傳播媽祖文化的地方,是媽祖這位中國最顯赫的民間女神進入歐洲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的歷史淵源。
 

三、“澳門歷史城區”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獨特反映,是中國歷史城市中極具特色的組合。
從澳門歷史城區中的空間分佈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集合多種不同思想信仰、生活習慣的居民生活空間。供奉中國海神的媽祖廟與西方海神的聖老楞佐教堂相隔咫尺;葡萄牙人生活區的亞婆井旁有著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大宅;聖若瑟修院培養了大批中國籍修士;崗頂前地上有葡人“大會堂”的崗頂劇院,也有中國富紳何東的舊居;議事亭前地至今還是澳門華洋市民歡慶集會的中心廣場;與美麗的玫瑰堂相鄰的是澳門華人最早的市集營地街市;與巍峨的大三巴牌坊並立的是精緻小巧的哪咤廟;東望洋炮台的聖母雪地殿教堂則有著結合西式內容中式圖案的壁畫。在澳門歷史城區中,短短的距離中容納着不同的文化,保存着不同特色的建築,並且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中西兼融、相互尊重。
 

四、“澳門歷史城區”是中西生活社區有序的組合,從歷史到今天,都與居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密不可分。
澳門歷史城區面積雖小,卻容納着不同的文化、宗教以至生活習俗。城市空間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實際生活情況,作為一個中西文化並存的區域,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昔日中、葡以及其他國籍居民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的集體記憶,而最重要的是在城區裏生活的人,依然保存着各自獨特的傳統。每年,中國的媽祖誕、哪吒誕、土地誕、觀音誕,吸引成千上萬信眾在此慶祝,而天主教的苦難耶穌像出巡、花地瑪聖母巡遊,也一如過去幾百年的傳統繼續舉辦,至於中國的春節、佛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西方的復活節、聖誕節、除夕夜等也已成為法定假期,全澳居民不分種族與信仰,共同歡度這些節日。